7月9日—14日,我有幸作为六安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张初平带领下,相聚在美丽的武汉桂子山下,参加由华中师范大学组织的“课题研究与教育论文撰写高级研修班”学习。在4天的学习过程中,既近距离的接触了我市的部分名师,也聆听了来自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的讲座。现在学习结束已过去两周多时间了,但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始终萦绕在耳畔,挥之不去,有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久久难忘。特别在听了已到古稀之年的余映潮老师和耄耋之年的杨再隋教授的讲座,被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精、气、神所感染,尤其是他们的充沛精力和敬业精神,令我辈为之汗颜。因而,本次培训不仅收获的是专业知识,更多是精神上的引领与感召。回味4天的学习过程,感触良多,发人深省,也引起我对名师究竟“名”在哪里的追问与思考?
一、名师“名”在——扎根课堂
扎根课堂,是名师成长之源,亦是教师立身之本。一位教师如果不会教书育人那他一定不能成为真正的名师。因为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最终一定会让我们产生职业倦怠,也必然会影响我们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同时,名师的思想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臆造的,更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鲜活的教育生活中来,从教育实践中来。所以,只有从课堂教学中汲取营养,教学相长,才能成就名师。从余映潮老师的身上我们得到最好的验证。余老师原先是湖北荆州市教科院的一名中学语文教研员,为了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他在51岁时开始上公开课,坚持23年从不间断,一共上了300多篇课文,其节数恐怕就难以计数了。同时,在他发表的1800多篇文章中,大多都是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还有大量的教学设计和课例。我想:如果余老师不能放低身段,深入课堂,沉到教学一线,与学生打成一片,那他就一定不会有那么多丰富的素材,更不能写出那么多鲜活的文章来。所以,要想成为名师,首要条件是扎根课堂,做好“教书匠”。否则,一切成果或文章都是空中楼阁,也不可能走远。
(与全国著名教育家余映潮老师合影)
二、名师“名”在——热爱教育
热爱教育,是名师成长之魂。从名师身上我们在感叹名师取得如此多丰硕成果的同时,更应该深思他们为什么有如此高涨的热情?是什么样的毅力或动力让他们如此执着,如此勤奋,甚至倾其一生乐此不疲。我想:一定是他对此项工作有着强烈的“热爱”和“兴趣”。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热爱课堂教学,热爱研究,热爱总结与反思等。正是有了这份强烈的“热爱”,他们才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守望教育,不离不弃。才能终其一生,把教学、研究、写作看成是一件愉快而有趣的事情,是一件能让自己愉悦身心的事情。就像82岁高龄的杨再隋教授给我们做了一上午的报告,整场报告,杨教授神采奕奕,精神焕发。我们问他如何能拥有这么健康的身体和心态,他随口而出:“我多年来一直用写作和做研究来锻炼身心……”。曾记得,我读过全国著名教师李镇西的一篇博文《和勤奋无关》,文中记叙他在一次乘飞机出行时,飞机起飞后的十五分钟内,他阅读自己随身携带的书籍,待飞机平稳后,他打开笔记本电脑写作,等到飞机即将要降落时,他已经写完了一篇6000多字的文章。他的“怪异”的行为,引起了邻座一位中年男子的好奇。也引起了他俩一次有趣的关于“兴趣”的谈话。中年男子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勤奋的人!在飞机上还写文章。李镇西说:“这和勤奋无关,只不过是我的生活习惯罢了!一个人只要对什么有了兴趣,并养成了习惯,那和勤奋是没关系的。”当时,李镇西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成都人非常喜欢打麻将,有人通宵打麻将,如果你赞美他勤奋,那不是很滑稽吗?人家兴趣在哪里,熬通宵哪是什么勤奋呢?人家快乐着呢!别人老认为我坚守教育“有毅力”,“坚忍不拔”,这些人都没理解我。其实是我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所以,从这些名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教育有着超乎常人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才能让他们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与喧哗的世界隔绝,独守一片宁静,让心灵与教学悄然对话,让思想的河流润泽生命的绿地。才能真正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钱权利于我而心不动”的境界。正是这份“热爱”才不会让他们出现职业倦怠,也才会有无穷的内驱力,并最终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因此,这份“热爱教育”才是我们所应追寻的为师之“魂”。

(与原华中师大著名教授杨再隋合影)
三、名师“名”在——勤于学习
勤于学习,是名师成长之基。名师都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模范。许多名师的起点并不高,但他们都能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名师的学习,贵在“不断”,在“不断”中体现了量的积累,体现了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勤于学习是每一位名师身上“标签”,这也是本次培训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
参加本次培训的我们六安市名师工作室有33位老师参加(18位特级教师,8位同志取得正高级职称),其中不乏有全省甚至全国都较为知名的老师,如杨明生、陈永睿、王先如等等。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热情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印象一:严格遵守会议时间。
我和舒城县教育局陈先荣科长住在一个房间,我们每天早早起床吃早餐,提前半个时间赶到培训地点,此时,很多学员已提前来到会场看书等着专家的到来。在专家的讲座过程中,大家都是认真记录、认真听讲。由于本次会议时间安排较为紧凑,没有外出参观活动。很多人又是第一次到武汉。如果像一般的培训学习,很多同志可能中途溜走外出参观风景名胜,晚上也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喝点酒,打点牌打发时间。但这次培训,让我感觉很是意外,100多名学员(含广东、湖北)从第一场讲座开始,从自始至终都没有人缺席或中途离场。下午结束后,到食堂吃点自助餐,都是各自回到宾馆整理笔记。四天时间里,我和陈科长没有缺一次课,没有喝一顿酒,也没有打一次牌,甚至房间里的电视都没打开过。对于武汉的美景,我也只能利用早上跑步的时间,顺便饱览一下武汉大学的美丽风景。所以,培训结束后,我始终对本次培训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我想:这就是相互影响吧!
印象二:准时完成提交的任务。
以前的培训,我们都是“培训了”就“结束了”。但这次不同,在培训开始前,张初平主任给我们每一位参训学员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写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培训心得体会。我开始感觉怎么一次培训学习,搞得有点像小学生外出参观,父母或老师让孩子们写感想或参观心得一样。但看到那么多同志都能第一时间,高质量地完成张主任布置的任务,让我感到惊讶。我想,这就是“名师”的与众不同之处。尽管武汉培训结束后,我紧接着准备在银川市举行的全国第二届名师工作室创新成果博览会材料,又为幼儿园新入职教师开展培训讲座等。但我想,这些都不能成为我迟迟没有完成任务的理由和借口。
效率和执行力永远是成功的保障。通过对本次培训的同行名师观察,我发现了名师“名”在勤奋,“名”在不断学习的精神。正是这种量的积累,才引起了他们质的飞跃。记得以前看过利辛一中张帮群老师的一篇文章叫《我的自训之路》,他在文章中写道:从教31年来,我把自主培训一直视为自己生命的第一需要,也许多年的自学养成了我自训、自励的习惯,品尝到了由自训带来的充实、超越和愉悦,我一直在默默地做一名勤奋的学生,充盈而富有诗意地生活、学习每一天。他说,教师是永远的学习者,阅读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对生命质量的提升。教师读书是在塑造生命,丰富生命。他爱读书,读哲学、读教育学、读经典作品。每天在学校里,他尽量把所有的工作都处理好,这样,回到家后他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本中去。他平时工作时,一个月要读三、四本书;外出学习或节假日期间,每天都要啃完一本书。这样长期积累下来,一年要读500万文字。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感到:他作为一名民办教师出身,最后能够任教于省示范高中,有500多篇文章发表,最后评上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我们就不感到奇怪了。
有人说:教书的不爱读书,意味着放下了自己的武器;教师不爱学习,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尊严。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导致教师倦怠和平庸的罪魁!
(舒城县参加培训的六位老师合影)
四、名师“名”在——善于总结反思
善于总结反思,是名师成长之本。教师就像一个辛勤耕耘的农夫,终日忙碌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育学生,没完没了。倘若我们就此一生,将难以真正步入教育的玫瑰园,嗅到教育的芬芳,体会教育的快乐。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学习,成为本学科专业知识上的出类拔萃者,更应该学会反思,善于总结。因此,要想成为“名师”,你还需要有“两轮驱动”、“双翼齐飞”的能力,即既能教又能做研究,更要“能写”。其实这不难理解,你要想成为“名师”,你一定得有成果,这个成果不仅仅是你的教学水平如何高?你教的学生成绩如何出色?还要你发表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而开展课题研究,也是为你写论文、发表论文做准备。其实,我们了解的全国、全省“名师”,哪一位不是写文章的高手。像余映潮老师发表了1800多篇文章;像本次参与培训的杨明生校长,发表了600多篇文章,开通个人博客,每年都有近百篇高质量的博文;像本次培训的学员——六安叶集中学陈永睿老师发表了300篇文章,本次我也有幸与陈老师在宾馆促膝谈心,深受教诲;还有像巢湖一中的胡家曙老师公开发表文章近千篇;霍邱一中去年已退休教师赵克明,发表了800多篇文章,就是退休后还每天坚持读书、写作,每年都有几十篇文章在报刊、杂志发表。
有人说:“名师”是写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深意,也很有道理。写作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写作是描绘自己的生命,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写作是表达,是思考,是反省,是提炼,更是成长。从以上所举的名师成长、成名之路中,我们一定悟出写作在名师成“名”中的地位与价值。
四天的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但愿从“名师”身上汲取的光芒能够照亮我走好未来的教育之路。
看清了来路,必定能够对自己的去处更明……
(六安市参加培训的全体老师留影)